非全研究生培养

企业站“C”位 校地企聚力“订单式”培养人才——滨城人才引育体系加速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23    来源:

政府搭桥梁,企业提供实践应用场景,人才达标入职成为定向生,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提供生活保障……这是滨海新区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展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模式。2022年,天津大学与滨海新区以这种合作模式定向招收了第一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功录取69人,2023年录取学生人数有望超过150人。

四“链”相接 促进人才聚集

2020年7月,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大学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补充协议)》。两年多来,双方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汇聚优势资源等多方面不断深化合作,特别是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新区培养了首批工程师人才,是校地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探索。

“天津大学与滨海新区合作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主任高杰用四个“链”描述该项目。招生过程中,企业能够直接招录面试,这样,企业就能在人才引进、培养中站到“C”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便引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推动各链条深度融合发展。

据了解,为积极促成导师与企业的合作,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天津大学通过对近百家企业用人单位调研、方案论证和学生座谈,探索出该项目校企培养模式,即先入职,后入学。“学生的初试成绩通过天津大学校线的考生,通过学校与企业考察面试后,可入职成为企业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调剂招收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定向培养),由企业、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三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卢铮松介绍道,“入学后,我们为学生的各阶段培养制定了明确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6-12个月的脱产课程学习后,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由学校与企业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面向工程实际应用场景开展课题研究,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双导师指导进行论文撰写,学位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获取学位证书。”

共谋发展 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在招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滨海新区有关部门、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与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组成工作小组,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以2022级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为例,工作小组围绕新区支柱产业遴选优势企业,最终遴选了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等21家人才心之向往的行业领军企业参与项目。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为学生积极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打造教学研结合的科研团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天津大学重点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了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燃料研究中心、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科技研发平台,吸引了更多企业和学生来此聚集。“滨海院区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实验场地,能够让我们在这里完成高水平实验。”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察兴昌说,“完成实验再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成长。”

察兴昌正在进行实验

天津大学将优质教学资源与新区企业科技资源和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既能让更多优秀青年留在滨海新区,也能让企业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留住人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对应的学科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模式,形成联合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既有科研合作,又有人才培养的合作,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又能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上来。”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杨明海告诉记者,“这会形成一个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的过程。”

学生在校完成实验


持续发力 构建完善人才引育体系

通过近一年的工作实践,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完成了学生住宿、用餐、学习、活动等场所建设,实现了三校区光缆互通,教学和科技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滨海院师生接入教育网专线、登录校图书馆检索文献。


学生健身房

“2022级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首次尝试合作,仍受到了企业和人才的热烈欢迎,因此,2023级招生计划增加了100个名额,录取人数有望达到150至160人。”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卢铮松说。

当前,新区上下正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建设人才创新平台的战略部署努力奋斗。新区将持续深化与天津大学各项合作,培养造就数量多、质量优、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快构建与新区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引育体系。

“我们真诚欢迎新区各领域企业积极参与这个项目,依托天津大学平台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同时,特别欢迎全国全市考生关注新区、报考新区,美丽滨城无限可能,这里能够为您提供广阔发展平台,实现您的梦想。”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主任高杰说。